中国担保业步入全盛发展的新时期
只要有利可逐,资本就会涌入。目前,资本,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外资,正越来越多地挤进中国一个风险与效益并存的行业——担保业。这表明中国担保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正受到国内外投资界的认可和关注。
外资注入
2005年,国外著名的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花旗集团先后注资中国最大的民营担保机构——中科智担保公司;2006年3月,美国凯雷投资基金也投资中科智。这些合作不仅带来雄厚资金,而且先进管理经验、全球化国际视野随之而来。这给中国其他担保公司未来与外资合作开了个好头。
如今,越来越多担保公司开始谋求与外资的合作。中国担保业也随着国家的推动和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开始进入全盛的发展时期。
1993年,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发起并经过国务院批准,创办了中国首家全国性专业担保公司。
迅速崛起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专业担保机构从无到有,迅速崛起,以其灵活的经营模式、独特的反担保机制与广泛的服务对象,日渐成为一个被外资看好的投资平台。
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188家,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657.2亿元,累计担保企业18.8万户,担保贷款36.6万笔、3237亿元。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担保业务品种从初期的贷款担保扩展到履约担保和其他担保,涉及贷款担保、票据担保、履约担保、农业担保、下岗职工小额担保等,服务领域遍及工业、商业、流通、个人消费等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
从机构性质来看,多样性是中国担保业发展的主流,既有政府出资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也有民间出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企业互助型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
总的来说,中国担保业效益是不错的。截至2004年底,中国担保机构累计实现收入46.2亿元,其中保费收入32.2亿元,投资收入9.5亿元,其他收入4.7亿元。良好的效益刺激了担保机构不断增资扩股,2005年时户均注册资金已逾3000万元。
中国担保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很大。仅2004年,通过开展担保业务,受保企业新增销售额1905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新增就业103.6万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担保业务中,中小企业占了多数,成为担保业的受益主体。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官员曾这样评价担保业:“担保机构以现金形式为企业担保,架起了银企合作的桥梁,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门槛,弥补了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缺陷,提高了中小企业获贷的机率。”
自1998年试点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历经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快速发展三阶段,已经由试点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行业;无论从数量增长、注册资金、受保企业面,还是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均日益受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政府重视
在支撑担保机构高速发展的各股力量中,政府的推动至为重要。业界人士分析,政府的重视,外国投资者的关注,协作银行认可度和分担风险的比例逐步提高,以及企业逐步认同、受保企业面扩大,推动了中国担保业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担保贷款在贷款规模中所占比例较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业内竞争尚未展开,又为担保业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现了极大潜力。
1992年起,中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的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中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担保体系的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计划,有关政策纷纷出台。
从1999年6月起到2005年6月,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多个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规范和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鼓励各种类型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显而易见,正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财政资金来源为支持、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中外合资、民营股份担保机构纷纷涌现;信用担保业务的基本制度和运行规则,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运行模式和业务操作规范,已基本建立和趋于成熟。
2006年,“监管、自律、调整、发展”,加强担保机构的信用体系建设,被业内称为中国担保业发展的主题。国家和各省市纷纷出台多个扶持担保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文件。
中国担保业的发展之路撒满阳光。正视犹存的规范和监管问题,有关人士认为,从长远看,中国担保业是个朝阳产业,但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